台灣服務業占GDP(國內生產毛額)比重,和先進國家相比,並未落後,但服務業行銷國際能力卻有待加強,這和產業長期仰賴代工製造脫離不了關係,無形、具創新等智慧財等特性的服務貿易,未獲政府同等重視。
台灣若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,不只要協助國內廠商「走出去」,將市場觸角延伸海外,同時還要吸引國外人士「走進來」,如此才能擴大我服務貿易規模,進一步提升服貿品質。
台灣服務業多是中小企業,很難走出去,口袋不夠深、資源有限,無法達到規模經濟,在國際行銷難與跨國企業匹敵,無法掌握全球消費趨勢、文化、法務等資訊。相對香港、新加坡等國家,台灣提供人才誘因低落,政府也無通盤策略,較難引近外國外語能力優秀人才來台灣從事服務貿易工作。
不過,電子商務興起成為轉機。國內許多中小企業開始利用美國的eBay或中國大陸的阿里巴巴網站行銷國際市場,減少行銷成本,「以小搏大」。
另一個扭轉劣勢的案例,則是愈來愈多的中小型診所,轉型開發生技美容產品,醫美、健檢產業又進一步結合觀光,讓觀光產業增加新賣點。
未來如果中國大陸加入TISA談判,可能會以大陸和香港簽署的CEPA(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),當作市場進入初始清單。檢視中國大陸加入WTO承諾,這段期間並非完全兌現,未來是否照開放承諾也頗令人存疑。一旦TISA談判因大陸遲遲未履行承諾而拖延,大陸加入談判一案,未來仍存許多變數。
未來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貿易協定(TISA)談判,台灣應首先盤點相對競爭優勢服務業,如物流、零售配銷、文創等,據此擬訂談判策略。 (本文由張平沼口述,記者劉俐珊整理)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